2024 森川里海 觀察員_世界怎麼能不愛貓公_劉政暉
2024 森川里海 觀察員_世界怎麼能不愛貓公_劉政暉
世界怎麼能不愛貓公
花蓮豐濱的最大部落 – Fakong(貓公),除了擁有兩三百年從未間斷的Ilisin(漢人稱豐年祭)外,更有一群默默地、熱情地在傳承阿美族文化的人們。「Fakong(貓公)」不是台北的「貓空」,而是阿美族語中的「文殊蘭」之意。當年族人遷徙至此時,文殊蘭正開滿了滿山滿谷,因而留下了這個名字。
由貓公族人共創的繪本《poroden ko faloco’(媽媽的苧麻線球)》,裡頭採集了貓公的Fayi(祖母)的故事。她回憶起自己的母親每晚為哥哥捻製苧麻線、逐漸成為苧麻線球,最終也為哥哥編織了一件苧麻衣,讓他得以上山打獵、放陷阱、種田、抓魚,更能有面子地參與祭典。有一天,哥哥長大後,穿著苧麻衣、離家、嫁進了另一個家庭。
我參加了貓公部落的苧麻體驗遊程。我們一行人在炙熱的獵下,聽了好多貓公的故事。還走進部落的開心農場採集苧麻、去葉、去纖維,最終收集到量少少的、細細的苧麻線。走進部落的大傳統屋,我們試著在族人身體力行的教導(embodiment teaching)下,將兩股苧麻線壓在手指與上大腿間,緩緩地將它們推出去,再靠反作用力搓回來。在一個小時內的不斷重做之下,這一條醜醜、我卻願意珍藏的苧麻線才終於完成。
我瞬間懂了。
那顆貓公媽媽們每晚捻製的、飽滿的苧麻線球,是匯聚了她多大的心力、多大的祝福與多美好的愛。原來,繪本裡簡單的文字,刻畫了阿美族深刻的情感,體現了專屬原住民的知識體系。沒有教條、沒有填鴨,僅是單純的說故事(Storytelling),卻走進了我的心裡。
謝謝貓公,為世界留下如此美好的故事。
劉政暉
著述於換日線、獨立評論@天下,熱愛土地、熱愛對這塊土地充滿愛的人,狂切期盼藝術季的到來!